长安无人驾驶汽车将奔袭2000公里
北京两会期间,来自汽车行业的许多代表、委员都提出了相关的提案,一些建议甚至引发了舆论的高度关注。但是,作为中国品牌产销量最大的长安汽车,却好像在两会期间“失声”。
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长安汽车在此时过于平淡,无所作为。相反的是,长安汽车正在酝酿一场震动中国乃至世界汽车行业的重大行动:重庆到北京的一场,长达2000公里的中国国内首例的无人驾驶长途试驾。
这么远的长途连续无人驾驶,在世界上也是处于创举。
长安汽车这次的无人驾驶,将在4月启动,届时,一辆由长安睿骋改装的无人驾驶汽车,将从重庆出发,沿高速公路驶向北京,参加当月底在那里举行的北京国际车展。
本次重庆到北京的自动驾驶车辆实现了自动驾驶三级,能够实现结构化道路自动驾驶,包括全速自适应巡航、交通拥堵辅助、车道对中、交通信息识别、自动换道和非结构化道路接管提醒等。这些内容都是未来几年汽车行业的主要的发展方向,行业基本都规划在2020年实现。这次通过重庆到北京实路演示,是对以上三级自动驾驶的主要功能和技术进行真实道路测试,为后续工程开发和性能匹配提供实践经验。
无人驾驶汽车可有效降低安全事故、交通拥堵和油耗,开发相关技术与汽车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。
智能驾驶方面,长安是中国唯一加入美国智能汽车联盟“MTC联盟”的汽车企业。目前,长安汽车利用MTC联盟的合作,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基地,对最新研发成果进行测试,并拟在美国硅谷建立分支机构,借助当地雄厚的研发资源加强攻关力度。
据透露,长安汽车的智能化之路,将分成4个阶段:第一阶段,研发全速自适应巡航、半自动泊车等应用技术,目前已完成;第二阶段,是在2018年实现组合功能自动化,如集成式自适应巡航、全自动泊车、智能终端4.0等;第三阶段,实现有限的自动驾驶,如高速公路全自动驾驶等;第四阶段,是在2025年实现汽车全自动驾驶,进入产业化应用。
更加具体来说,长安目前自动驾驶的整体计划是2016年1级自动驾驶上市,并扩大应用规模,今年3月份实现睿骋自动驾驶1级量产,并在国内首次量产全速自适应巡航;2级全自动泊车已经进入性能匹配阶段,计划2017年实现量产,2级集成式巡航(单车道自动驾驶)进入工程开发阶段,2018年量产;3级自动驾驶在2016年开展实路功能测试,并在2019年量产;长安也将在2025年以前实现全工况无人驾驶技术。整体保持国内领先水平。
长安汽车无人驾驶技术的推进来源于自己在研发投入上的不断增长。如今,长安汽车每年在研发领域的投入,都占到其销售总收入5%以上。据了解,“十三五”时期,长安投入研发资金最高将达到300亿元,培育形成1万人以上的技术研发团队。
有了巨额资金的投入,同样还需要依赖大量的人才以及良好的研发平台。
比如,长安汽车的智能化技术,与位于底特律的长安汽车美国研发中心的作用不可分割。
从2003年以来,长安成功构建起以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为中枢,长安意大利设计中心、日本设计中心、英国研发中心、美国研发中心等各有侧重的全球研发体系——意大利中心主攻外形设计,日本中心主攻内外饰造型和工程化设计,英国中心主攻发动机、变速器等动力产品,美国中心主攻底盘控制技术。
同时,长安在研发人才的吸引与培育上也卓有成效。目前,长安拥有专业研发人员6000余人,外籍人才300余人,高级专家400余人,包括10多名专家入选国家“千人计划”。
世界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,除了新能源汽车之外,智能化与车联网也是汽车企业竞争的焦点。而且,从某种程度上说,智能化与车联网的推进速度将更快于新能源汽车。其中,无人驾驶将是这种智能化与车联网在更高层面的集中体现。
这也就是说,谁最先能够掌握无人驾驶等技术,谁就能够引领汽车发展的未来。
?
不显山不露水的长安汽车,却突然启动如此长距离的一次无人驾驶旅程,显然是要证明,长安汽车的智能化与车联网方面,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。而且,长安汽车在智能化方面希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汽车产业中的佼佼者。